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老区人民砥砺奋进

2021年07月06日 09:20

宁夏日报/2021年/7月/3日/第008版

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

长征精神薪火相传老区人民砥砺奋进

——“从六盘山到延安”系列报道之六

本报记者 王玉平 剡文鑫 沈琪 实习生 杜银双 王雷 李霄霄

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。从“今日长缨在手,何时缚住苍龙?”到“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”,中央红军一路浴血奋战、奋勇前进,胜利完成了历时1年、纵横11个省,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。

中央红军长征中,平均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牺牲。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。长征路上的艰难、曲折,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,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。

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”毛泽东写下了《七律·长征》,艺术地、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将士不屈不挠、英勇顽强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在二万五千里征程中,英雄的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,跨越近百条江河,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,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,穿越被称为“死亡陷阱”的茫茫草地。

红军用顽强的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,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,是“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”。红军长征宣传了党的主张,播撒下革命的火种。

2021年6月,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,宁夏日报报业集团“从六盘山到延安”系列报道采访组,沿着红军长征在陕甘宁的足迹,采访革命老区弘扬长征精神、赓续红色血脉,艰苦奋斗、呕心沥血为人民谋幸福的感人故事,展现新征程上干事创业、攻坚克难的精气神。

一次伟大的邀请

采访组从彭阳县孟塬乡草滩村出宁夏,至甘肃省镇原县武沟乡孟庄村。盛夏的孟庄塬上,玉米田绿色浸染,金黄的麦浪翻滚,紫花苜蓿在风中摇曳,犹如一幅巨型油画在山川铺开。

“1935年10月9日,中央红军到达武沟乡孟庄村进行休整,打击地主恶霸刘杰。将刘杰抢来的粮食、羊只等财物归还当地群众。随后,红军继续前进,经冯俭、三合、周家台子等村庄,先遣部队连夜经过马渠、唐家塬、塔儿洼、寺庄湾等地到达三岔,其余人员夜宿马渠镇牡丹洼村。”78岁的陈祯祥老人是聆听着红军长征的故事长大的,如今这段历史已成为他记忆的一部分。

“老百姓原先住在山崖底下的窑洞里,出行、吃水特别不方便。现在孟庄村民搬到生活便利的塬上,家家户户建起宽敞明亮的砖瓦房,日子越过越好。”陈祯祥指着窑洞庄院激动地说:“没有共产党,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!”

“八月中秋九月半,塔儿洼上遇火线,红军战士真勇敢,国民党军队不沾边,胡匪骑兵死伤上千万,红军只伤了八个半。”这是流传在塔儿洼的一段顺口溜,描写的是1935年10月10日发生在塔儿洼的一场阻击战。在这场战斗中,红军利用有利地形,打死打伤国民党军队300余人。

这次战斗,红军以少胜多,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,保证了红军大部队与陕北红军的胜利会师。

塔儿洼战斗结束后,毛泽东在三岔镇接到了陕甘红军迎接中央红军的信件,并登上一个小山坡,挥舞着手中的信,向正在休息的红军战士们宣布:“同志们,我们马上就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了,我们的陕北红军派人来接咱们啦!”毛泽东话音刚落,整个山坡上立刻沸腾起来。

后人将这次接应称之为“伟大的邀请”。

一场粉碎敌人阴谋的战斗

“明日须以急行军通过镇原、固原间大道,并注意向镇原、向固原前进之敌卅五师部队。白杨城如有敌时,须从其西端绕道向环县进。”这是毛泽东同志长征行军中发出的电报指令。

1935年10月12日,毛泽东、彭德怀率领的中央红军分两路进入甘肃环县境内。红军在环县转战的7天里,环县人民热情拥戴,送衣送粮,展现了军民团结志如钢的革命精神。

1935年10月15日,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洪德河连湾抵达兴隆山宿营,当地群众主动让出唯一的水窖,供红军战士取用。

当天晚上,毛泽东、彭德怀、叶剑英、李富春等领导就住在山上的3间土箍窑里。次日清晨,左右两路部队取平行线东进,跨过了陕甘两省的分界线,抵达陕西省定边县木瓜城、铁边城一带。

1年后,红军三大主力在环县山城堡乡,一举歼灭了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78师主力,彻底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将红军消灭在陕甘宁边界的阴谋,显示了红军团结战斗的威力。

路是梦的开始,红军长征走过这条路,红色血脉像甘泉一样,浸润了这片黄土地。

如今的环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全县20个乡镇251个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,一条条柏油路如游龙盘亘在山间,银西高铁和银百高速在山城堡乡交会。

“银西铁路就在我们家旁边,站在院子里就能看到高铁呼啸而过,速度真快。”山城堡乡八里铺村村民户治坤说,“高铁没通之前,我们这里就像被封闭起来了,去哪都不方便,现在乘高铁2个小时就能到西安,1个半小时就能到银川,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。”

在花香弥漫的田野上,百万亩紫花苜蓿喜获丰收。紫花苜蓿蛋白质含量高,是当地养畜的优质牧草。近年来,环县推行科学养殖,引进农业龙头企业,建成全产业链,形成了湖羊、奶山羊、黑山羊“三羊开泰”的产业布局,全县羊只饲养量达220万只。

一顿香喷喷的臊子面

“鸡鸣四省,水出三河,百载城堡,底定边疆。”陕西省定边县南部的小村庄铁角城,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傍山道路,是连接甘肃和陕西两省的交通要道,也是红军长征离开甘肃进入陕西的主要通道之一。

1935年10月16日,中央红军分左、右两路取平行线东进。左路第一纵队经黑城岔、慕油坊出环县,进入定边县木瓜城一带。是夜,毛泽东在木瓜城宿营。右路第二、第三纵队由兴隆山出环县经华池县艾蒿掌,向定边县白马崾崄前进,17日抵达铁角城,彭德怀将指挥部设在铁角城东老爷山的药王洞中。

1935年10月18日,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,由定边县的白马崾崄进入吴起县铁边城镇,当时工农红军大部队扎营在铁边城镇,毛泽东随一纵队来到铁边城村张湾子。历经了1年零2天的长途跋涉,人疲马乏,急需休息整顿。

毛泽东、张闻天、秦邦宪、王稼祥、林彪、聂荣臻等领导人住进张湾子村,热情好客的村民张廷杰和妻子侯孝俊拿出过中秋节珍藏的羊肉,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做了一顿香喷喷的羊肉臊子剁荞面。张廷杰家人口多,有10孔窑洞,张廷杰便把平时住的窑洞打扫出来,让毛泽东休息。

由于长途行军十分疲劳,加之好几天没吃上饱饭,毛泽东一连吃了3大碗剁荞面。饭后,他坐在炕沿上,擦了擦额头的汗,感慨地说道,真香啊!长征1年喽,从没吃过这么香的一顿饭!吴起的羊肉臊子剁荞面真好吃,陕北是个好地方。

“以前我一直在外打工,如今爷爷奶奶去世了,我准备回到家乡,把奶奶做羊肉臊子剁荞面的手艺传承下去,让来这里参观旅游的人都能够吃到香喷喷的陕北剁荞面。”张廷杰的孙媳妇梁雪梅说。

一个伟大的胜利

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,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、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出发点而闻名于世。

1935年10月19日,中央红军到达吴起县吴起镇,与陕甘革命根据地红军胜利会师,随后又同十五军团红军胜利会师。至此,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。

1935年10月20日,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三师、第六师和马鸿宾第三十五师骑兵团,分别沿头道川、二道川追来。为了不把敌人带进根据地,毛泽东和彭德怀指挥中央红军利用有利地形设伏,严阵以待。

次日凌晨4时,毛泽东沿着洛河以西的崎岖小路,登上了平台山,在一棵杜梨树下召开战前动员大会,他反复强调打好这一仗的重要意义。会后,彭德怀精心部署,亲自指挥了这一战。21日7时,战斗打响,经过数小时激烈战斗,红军大获全胜。全歼国民党军1个团,击溃国民党军3个团。至此,中央红军切断了长征途中一直甩不掉的“尾巴”。

这一仗也被称为“切尾巴”战役,被记入史册。战斗结束后,毛泽东为彭德怀挥笔写下:“山高路远坑深,大军纵横驰奔,谁敢横刀立马,唯我彭大将军。”彭德怀见到后,将最后一句“唯我彭大将军”改为“唯我英勇红军”。

“陕北是两点,一个落脚点、一个出发点。”吴起镇新窑院革命旧址入口处,刻着毛泽东这段话。“1935年10月22日,就在毛泽东所住的新窑院碾磨房内,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,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。”吴起镇新窑院革命旧址讲解员乔敏敏讲解道。

吴起镇是红军的重要补给基地,是陕北苏区“工业中心”。在吴起设有兵工厂、被服厂、鞋袜厂、制药厂、医院和兵站等。当年的红军兵工厂旧址设在刘河湾村,如今已是红色旅游热门“打卡”地。

一个永驻的精神

“滚滚延河水,巍巍宝塔山。枣园油灯亮,红日照延安。”走进革命圣地延安,这里的山山水水都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沧桑、披荆斩棘的红色岁月。

1937年1月13日,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驻延安。从此,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、陕甘宁边区首府,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,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,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、赢得抗日战争胜利、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。

1938年11月20日,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,中共中央机关由城内的凤凰山麓迁驻杨家岭。中共中央在延安生活、战斗了10多个春秋,搬了许多次家,其中在杨家岭居住的时间最长。黄土窑洞里,一盏油灯点亮了中国革命的希望,见证老一辈革命家创业的艰辛。

1944年至1947年3月,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几公里外的枣园。延安枣园背靠着枣园山,南临西川河。枣园遗址内留有礼堂、石窑、西式建筑、瓦房等历史遗迹。

“几回回梦里回延安,双手搂定宝塔山。”延河河畔高高耸立的宝塔山光芒如初,人们登上

山顶,开启红色之旅。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,这座宝塔见证了党中央在延安由弱变强的13年。

“延安和陕甘宁边区,从1936年到1948年,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,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。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。”毛主席情深意切的一段话,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的光辉岁月。

“试问九州谁作主,万众瞩目清凉山。”矗立在延河岸边的清凉山,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之一,被称为“红色新闻山”,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。党中央在延安时期,清凉山曾是新华通讯社、解放日报社、中央印刷厂、新华书店等多家单位的所在地,党的声音从这里传播到全中国乃至世界。一段段电波、一份份报纸,穿过硝烟弥漫的革命时代,把真理的光辉化作前进的号角。

“共产党,像太阳,照到哪里哪里亮,哪里有了共产党,呼儿嗨哟,哪里人民得解放。”如今,人们千里迢迢来到延安参观红色遗迹,唱响红歌,在宝塔山上追忆艰苦时光,在宝塔山下砥砺前行。

回望过往历程,眺望前方征途,革命老区人民始终赓续红色血脉,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、指引方向,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、凝聚力量,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、砥砺品格,继往开来、开拓前进,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、建设好,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、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。